多重信号共振,有机硅行业迎 “技术突破 + 格局重构” 关键期
阅读量:598
img
2025 年 9 月,有机硅行业在价格回暖、技术突破、政策调整与企业布局的多重因素交织下,正迎来发展格局的深度重构。从实验室的颠覆性突破到市场的供需变化,行业正逐步摆脱此前产能过剩的阴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价格企稳回升,供需格局现拐点
国内有机硅市场近期呈现温和上行态势,核心中间体 DMC 价格连续多日小幅上涨。9 月 19 日数据显示,国内 DMC 市场均价报 10900 元 / 吨,较前一工作日上涨 50 元 / 吨,而此前的 9 月 17 日曾单日上涨 100 元 / 吨。价格回升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供应端的结构性调整 —— 头部企业预售订单充足,排产计划紧凑导致现货流通偏紧,叠加成本端支撑增强,企业挺价意愿显著提升。
从行业基本面看,这一轮价格企稳源于供需格局的实质性改善。2025 年二季度以来,合盛硅业、新安化工等头部企业通过减产、检修等措施主动调节产能,推动行业开工率合理回落,库存消化周期持续缩短。与此同时,海外瓦克、特诺等企业加速关停高能耗产线,全球有效产能进一步缩减,供需缺口逐步显现,为价格回升奠定基础。
技术突破登顶权威期刊,循环经济获重大进展
中国中化旗下蓝星埃肯公司联合国际团队在有机硅回收技术领域取得颠覆性突破,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该技术实现了有机硅回收的 “低温高效” 突破 —— 在 40℃的温和条件下,利用镓催化剂与三氯化硼的协同作用,可将各类有机硅废弃物转化为氯硅烷原料,反应速率较传统方法提升百万倍,产率高达 90% 以上。
这一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了长期困扰行业的回收难题。无论是硅油、硅橡胶等单一产品,还是含有填料和添加剂的复杂工业废料,甚至是使用寿命终止的交联弹性体,都能通过该技术高效降解。回收产物氯硅烷可直接重新用于有机硅生产,形成完整的循环利用链条,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有机硅废弃物多依赖焚烧填埋的现状,为行业碳减排提供关键支撑。此前,埃肯有机硅还成功验证高稠度橡胶机械回收工艺,再掺入率超 50%,多重回收技术布局推动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
在高端产品领域,技术突破同样频现。合盛硅业发布的有机硅杂化橡胶研究成果,通过化学改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江瀚新材自主研发的高端环氧硅烷成功应用于 3C 数码、动力电池等高端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政策与资本联动,行业生态深度调整
政策层面近期迎来多重变化,既有机遇也暗藏挑战。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成为影响出口市场的关键变量 ——9 月 8 日起,美国将初级形态聚硅氧烷从免税清单中移除,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 10% 对等关税,2025 年 11 月后或进一步升至 34%。而中国作为美国该产品最大进口来源国,2025 年 1-7 月进口占比达 27.4%,这一政策将对相关出口企业形成一定压力。
国内政策则持续引导行业优化升级,云南、新疆等地通过限产、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推动供给结构向高效、绿色方向转型。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吸引资本加速布局。近期,锦华新材开启北交所申购,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募集资金可达 6.82 亿元,将重点投向高端偶联剂项目及研究院建设;协鑫科技获中东资本 50 亿元入股,聚焦硅烷气及钙钛矿相关业务,资本加持为技术创新注入动力。
企业层面的战略调整同样活跃。菲诺泰克杭州有限公司 16 万吨硅酮密封胶二期项目预计年底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将达 18 亿元;信越有机硅(平湖)有限公司年产 5000 吨有机硅产品项目环评获批;新安股份与美国 Valtris 签署战略协议,发力阻燃剂领域合作。与此同时,埃肯 ASA 正为有机硅业务开启独家销售谈判,行业整合步伐悄然加快。
新兴需求崛起,行业增长获新引擎
在传统建筑、电子领域需求趋稳的同时,新能源与高端制造正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新能源汽车领域,单车有机硅用量较燃油车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灌封胶、电控系统密封件等产品需求激增;光伏产业中,组件封装胶、边框粘结剂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预计 2025 年全球需求将突破 45 万吨。医疗健康领域,生物相容性液态硅橡胶在人造器官、手术器械中的应用也在加速渗透。
面对行业变革,上下游企业正积极备战。10 月 29-31 日,“纳米二氧化硅材料技术与应用交流会” 将在深圳举办,瓦克、赢创等国际巨头将参会,同期还将举办有机硅精细化学品技术交流会等多场活动。此外,《二乙胺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动力电池用有机硅导热硅胶》两项团体标准已正式发布,将于 2025 年 12 月实施,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技术突破落地、供需格局优化及新兴需求释放,有机硅行业盈利改善趋势已明确,但短期仍需关注库存消化进度及海外政策变化。未来,具备技术优势、循环经济布局及全球化产能配置的企业,将在行业重构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