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679 img
全球化工巨头陶氏化学7月7日宣布,计划2027年底前关闭英国巴里硅氧烷工厂、德国伯伦乙烯裂解装置等三家欧洲工厂,影响约800名员工。此举被视为应对欧洲市场结构性挑战的战略收缩,或引发全球有机硅行业深度调整。
核心动因:欧洲市场失守与全球布局优化
欧洲能源成本高企、制造业外迁及需求萎缩,导致化工行业盈利承压。陶氏通过关闭低效产能,将资源向亚洲、中东等高增长市场倾斜。中国有机硅产能已占全球60%以上,且具备成本优势;中东则依托廉价能源布局新材料。此次关厂被视为陶氏“轻资产、高附加值”战略的延续,也可能加速欧洲供应链重组,中小企业或面临淘汰或并购。
影响:短期供应收紧,长期产能转移
欧洲基础硅氧烷供应缺口或达10%-15%,可能推高区域价格,下游光伏、电子企业将面临成本压力。长期看,全球产能将进一步向中国、中东聚集,预计2030年亚洲产能占比突破75%。产业链需警惕原料稳定性风险,部分企业可能加速本地化生产或多元化采购。
行业启示:从规模扩张到精益运营
陶氏的举措折射出化工行业正从“规模为王”转向“效率优先”。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如高端有机硅产品)、垂直整合(如“煤-电-硅”一体化)和区域化布局(本地需求本地满足)强化抗风险能力。对中国而言,既是承接产能转移的机遇,也是倒逼技术升级、规避低端内卷的挑战。
这场调整不仅是陶氏的短期自救,更预示全球制造业“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正在加速。